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公告:SCLUB雲端專屬主機己開放租用
分享
返回列表 發帖

《基督瑜伽》摘譯三:生活在希望中的人不是真正地活著

《基督瑜伽》摘譯三:生活在希望中的人不是真正地活著

他說:“今天我想與你討論希望。”然後他開始以我熟悉的語氣講道:“希望是一種不自在的狀態。當一個人感覺不圓滿時,就會生活在希望之中。(聖經)箴言第十七章第十節曰:‘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,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’。智慧之人能夠看到錯誤,而愚昧之人則不斷地重複錯誤。

“許多人,事實上幾乎所有人,都在尋找外在的安全感。然而,只要存在著外在的不安全感,就一定存在著內在的不安全感。反之亦然,如果有內在的不安全感存在,也就一定存在著外在的不安全感,因為內在總會彰顯為外在。缺乏這一洞見的人類便發展出了‘希望之說’。

“依賴希望的人是垂死之人,沒有真正地活著,因為對其來說,未來才是重要的,而非當下。因此,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根本就沒有真正地活著。他活在未來的某處,而流連於未來絕非活在當下,當下才是唯一的‘時間’,因為只有當下才是真實的。你無法生活在昨日或者明天。如果你活在未來或過去,你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心智中,那麼‘生命’就僅僅是一種觀念,‘活在時間中’也只不過是幻相而已。

“許多人以二元對立的方式思考,他們尋找一種波瀾不驚的狀態。為什麼?唯一的原因是,他們自己是躁動不安的。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話,你必須要洞察心智為什麼不安,如此這般,你自然會明瞭自己為什麼會心懷希望。

“當你感到不確定之時,你會陷入一種‘沒有希望’的狀態。然後,你發展出一套‘希望之說’。然而,一旦認清希望的本質,無論是希望還是無望,自由都會從中升出。

“在你開始瞭解自己之前,你害怕自己‘不是什麼’,那時你尚未認識到思想與思想者並不是分離的,你認為自己的思想獨立於思想者,也因此你害怕自己的一些想法。難道不是這樣嗎?不過,現在你看到了,思想創造思想者,思想者又圍繞著思想去思考,因此,二者並不是相互獨立的。

“你必須放下所有這些限制性的想法,方法便是看一看它們是如何產生的。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呢?你能告訴我嗎?”

我回答說:“它們是對記憶和周遭環境的響應,既來自於遺傳,亦來自於外界的薰陶。”

“是的”,他陳述道:“自我必須明察其運作方式,因為自我與其思想是同一的、同樣的。一旦認識到這一點,平靜自現。

“你看,自我並不是真實的,它只是一堆不斷被反射出來的記憶或經驗。自我受困於它自己的‘思想-經驗’之中,心智也是由此構成的。你現在看到了,這一切都是心智的,沒有認清並理解這一點的話,就會有恐懼。因為你害怕,所以你希望。就是說,在心智上,希望與恐懼是對立的兩面,根本無法揭示那無時不在、亙古永存的真相。只要這一局限還在,那活生生的存在就不會顯現。

“一旦過去與未來藉由上述洞見而融入當下,平靜就會出現。而那真實不虛的存在,那極具創造性的生命活力就蘊藏在平靜之中。創造性永遠都存在於當下,在當下這一時刻,永遠不會存在於未來或過去。因此你看,開創‘希望之說’是多麼地愚蠢。”

“是的”,我表示同意,“現在我看到自己的心智正在轉化,曾經的恐懼亦在消散。我承繼了各種觀念,比如什麼是對的,什麼是錯的;什麼是靈性的,什麼又不是靈性的。現在我知道了,它們只是觀念而已,在我害怕一方的同時,卻接受了另一方。然而,靈性是愛、智慧與友善。只有藉由理解消除了衝突,它們才會彰顯。”

“是的”,他說,“你在自己的結論——你稱其為理解——之上構建思想。現在你看到了,這些局限性的思想其實是你走向理解的障礙,阻礙你理解自己的局限性。”

譯者:光之紫
轉自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d9e9a7b0102w07i.html
Taking a deep breath and trusting yourself, loving yourself without ‘if,’ ‘and,’ or ‘but.’

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